国际医学权威期刊《刺胳针》(The Lancet)最新研究指出,到2050年,全球将有六成成年人过重或肥胖,已成重大公共卫生隐忧。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国际代谢形体医学中心院长黄致锟表示,国际趋势显示,减重手术合并药物治疗已成为有效策略,其中对嘴馋、压力型肥胖患者,中枢型减重口服药物在术前及术后的应用,正发挥关键辅助角色。
一站式集成照护策略 打造国际减重交流据点
黄致锟院长指出,中心以「一站式照护」为内核理念,团队涵盖内外科、身心科、营养、个管及体适能专业,为患者提供完整治疗与追踪。个管师陈筱薰补充,药物使用除了安全性与有效性,还必须搭配严谨的回诊追踪,中国附医的术后追踪安排于1周、3个月、6个月、9个月及1年,协助及早介入甜食癖或淀粉依赖等问题。
目前中心已通过台湾代谢及减重外科医学会、肥胖医学会、美国SRC卓越中心三重认证,黄院长也培育逾150名国际学生,持续吸引亚洲各国医师前来交流。2026年更将主办亚太减重手术大会(APMBSS),届时将有来自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印度等多国专家齐聚交流,进一步巩固台湾在亚太减重医疗发展中的重要角色。
压力与食物噪音 常见肥胖难题
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国际代谢形体医学中心辛明哲主任说明,肥胖成因复杂,压力与饮食控制不良密不可分。常见情境包括:长时间未进食后暴饮暴食,或因压力而不停吃零食。
黄致锟院长指出,部分患者虽不饿却被「食物噪音(food noise)」影响,饭后仍想进食,这类患者若仅靠意志力往往难以成功。两位医师共同提醒,当出现上述饮食状况,同时合并体重过重,应及早寻求专业协助。
手术结合中枢型药物 突破停滞期
黄致锟院长进一步指出,随着微创手术与机械手臂技术进展,减重手术安全性与患者术后恢复皆获改善,中国附医近期也引进新一代机械手臂,手术视野提升和可360度旋转的手部关节,使手术困难度降低。不过,手术改变的是肠胃构造与代谢机制,但甜食癖、压力性饮食与大脑中枢的多巴胺回馈系统有关,中枢型减重口服药物因此成为合并治疗的重要工具:
- 术前应用:对于腹部脂肪过多、严重肥胖患者,术前若先搭配药物减重7至10公斤,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。
- 术后3至6个月:最容易出现嘴馋(嗜淀粉、甜食)、体重停滞期,此时介入口服药可提升疗效。
- 相较肠泌素药物,中枢型药物对肠胃影响低,更适合与手术合并使用。
辛明哲主任强调,肥胖是一种需要多专科合作的疾病,单靠手术并不足够,术后若能配合药物治疗,效果会更理想。关键在于「何时介入」。他分享一个很有即视感的个案:
一名28岁经隔代教养的女性,阿嬷多餐喂养从来没让她饿过,自小以食物为情感寄托,术后一个月即出现甜食癖,习惯在餐桌上清盘获得满足。经口服药物辅助后,嘴馋冲动获得缓解,饮食习惯逐步改善。
医师提醒:减重需专业管理
近期海关查获多批减重伪药,黄致锟院长强调,市面来路不明的减肥药品与保健品风险极高,曾有患者因此导致肺纤维化,终身仰赖呼吸器。肥胖与三高一样,是需要专业医疗处置的疾病,必须由正规医师开立合格药物。
辛明哲主任补充,手术与药物只是手段,生活型态调整才是长远关键。因此中心通过多专科集成,依职业、成长经历与生活习惯制定个人化策略,并结合定期追踪与动态调整,协助患者走得更稳健。
数据源:
Ng, Marie et al. Global, regional,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adult overweight and obesity, 1990–2021, with forecasts to 2050: a forecasting study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. The Lancet,2025;405(10481):813-838.